
在椰风与海韵的交织中,一场聚焦视觉前沿与社会洞察的创意盛宴——2025 Lumisight Awards追光大赏暨第三届“康康EYE眼计划”视觉艺术创意传播工作坊,于2025年7月1日-7月5日在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成功举办。在为期五天的“海南深度创享营”中,从全国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16支高校师生团队,围绕“视而不见”这一命题,开启了一场集灵感输入、极限创作与智慧交锋于一体的非凡旅程。

本次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海南国际学院联合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AI创作联盟执行,并得到爱尔康(中国)眼科产品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启迪:海岛初见
揭开“视而不见”命题序幕
7月1日,来自全国10所高校的16支精英团队抵达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海南国际学院院长杨懿,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常务副院长张辉,副院长尤秀、龚文义出席欢迎会。



杨懿发表线上致辞。尤秀、龚文义分享了海南国际学院作为自贸港教育核心区的独特优势与办学思考。校领导、院领导对爱尔康企业代表和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师生团队表示热烈欢迎。

追光大赏组委会高雷雨老师揭晓了本次48小时限时创作的核心命题——“视而不见”。这一命题指向在信息洪流、科技浪潮与文化交融中被我们忽略、遮蔽乃至遗忘的角落、议题与真相。命题引导创作者们深入探索“生理之盲”、“认知之盲”、“社会之盲”,用创意点亮那些“看不见”的地带。
探索:多维输入
从科学、艺术与自然中汲取养分
7月2日是“输入·探索”主题日。上午,眼视光专家王非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肖虎教授,分别从眼科科学和先锋艺术美学的双重维度,为参赛者们带来了精彩的主题讲座,提供了跨学科的理论支持。随后,团队集体参观了“智想视界”专题展,直观感受爱尔康的前沿眼科科技成果,为创作注入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温度。

下午,全体师生走出校园,前往虎岭及海风小镇进行户外采风。细软的沙滩、形态各异的礁石与山海相依的独特生态,让参与者在感受椰风海韵的同时,也为创作汲取了来自大自然的鲜活灵感。
创作:极限冲刺
在校园海滨挥洒创意激情
7月3日,48小时限时创作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团队在校园内的专属空间及海滨区域,全身心投入到将创意构想转化为实际作品的紧张实践中。由爱尔康(中国)企业事务与传播负责人徐雅丽及多位高校教授组成的导师团全程巡场,为团队提供精准指导。从交互装置的原型搭建到动画场景的三维建模,从公益策划的实地调研到动态影像的精心剪辑,青年创作者们的热情与才华在南海之滨尽情挥洒。
呈现:巅峰对决
十六般武艺诠释“看见”的力量
7月4日下午,创享营迎来成果汇报与交流会。16支团队以多元的形态和深刻的洞察,为“视而不见”这一命题交出了16份精彩答卷。海南国际学院教师代表、爱尔康企业代表、各团队带队指导教师作为评审专家,共同见证了16支团队的精彩表现。
多个团队不约而同地将创作热点指向数字时代的生存困境。

中国传媒大学“185190战队”的短片《让习以为常,成为惊叹时刻》以AR眼镜为媒介,探讨了算法如何重塑现实,让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美好“视而不见”。

辽宁师范大学“微光Welight队”则以喜剧短片《方寸之牢》将手机比作禁锢精神的“牢笼”,幽默地揭示了“低头族”的现实困境。

湖北文理学院“湖文不见队”的动态叙事作品《信息迷雾中的重逢》,用“信息瀑布”冲刷重要“便签”的视觉语言,警示人们在信息过载下对重要情感的忽视。


中国传媒大学“发际线跟我作队”和“头脑特工队”分别以交互装置《焦点涣散》和3D动画《束缚》对信息过载带来的“视觉瘫痪”与精神“束缚”进行了深刻的艺术化探讨。

四川传媒学院“陵水到底有谁在队”的实验短片《重叠人生》则通过影像叠加,探索了数字时代下个体身份的撕裂与重叠。
一批团队回归“看见”的本源,挖掘生理缺陷背后的情感世界。

天津美术学院“星眸战队”的交互装置《重构视界》通过模拟弱视、斜视患者的视觉体验,旨在唤起社会对视障群体的理解与共情。

中国传媒大学“遇见星队”的短片《不要待沉默结痂时,众目已蒙尘》讲述了色弱者的故事,传递出“爱是世界上最绚烂的色彩”的动人主题。

苏州科技大学“苏大强别眨眼队”的短片《眼睛不知道》创造性地将眼睛“拟人化”,替被我们忽视的眼睛发声。

青海民族大学“昆仑之眼战队”的《平行瞬间》以诗意的笔触将眼健康与环境保护进行类比,立意高远。
另一些团队则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层面。

四川外国语大学“大道至简队”荣获金奖的作品《开始呼吸》,构思了一场在城市公共空间集体躺下、同步呼吸的行为艺术,以此反抗现代社会的集体焦虑,创造一个“超现实的暂停”。

中国传媒大学“毛毛虫战队”带来的公共艺术装置方案《就这30m?!》,计划复现一段障碍重重的“盲道”,让体验者蒙眼行走,感受视障人士的日常艰辛。

西藏民族大学“格桑映光队”的作品《被看见的影子》则深刻批判了当下对民族文化符号化的消费,呼吁人们去探寻文化“影子”背后的“光源”。

中国传媒大学“一锅特立独行的椰子鸡队”利用AI技术,为濒临失传的海南黎锦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探索了科技赋能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BMG品牌工坊队”和华中科技大学“YU见山海队”也分别从公益传播和交互艺术的角度,贡献了精彩的创意方案。


7月5日上午,海南创享营迎来了荣誉认证发布会。海南国际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常务副院长张辉,广告与品牌学院院长赵新利,爱尔康(中国)企业事务与传播负责人徐雅丽,海南国际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兼副院长许天缘,副院长龚文义,广告与品牌学院副院长侯玥等领导嘉宾出席并致辞,高度赞扬了参赛师生的创意才华与辛勤付出。

为感谢爱尔康对中国传媒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海南国际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肖虎老师代表海南国际学院、广告与品牌学院,将视传学生创作的油画作品赠送给爱尔康美国总裁柯瑞德先生。

辽宁师范大学的王世龙老师,代表所有参赛高校师生,向爱尔康、海南国际学院及广告与品牌学院赠送学生设计的T恤衫。

在温馨的赠礼环节后,激动人心的颁奖时刻到来。四川外国语大学“大道至简队”凭借其深刻的社会洞察与极具感染力的行为艺术方案《开始呼吸》,摘得本次创意成果认证的“追光金赏”桂冠。

中国传媒大学“185190队”与“毛毛虫战队”分获银赏和铜赏。西藏民族大学“格桑映光队”和中国传媒大学“一锅特立独行的椰子鸡队”获 “最佳情感作品认证”和“最佳AI探索认证”。此外,活动还颁发了11项“优秀创意作品认证”及优秀志愿者奖项。



随着全体人员在大合影中定格下荣耀瞬间,本次海南创享营画上圆满句号。但这并非终点,从7月5日至8月31日,各团队将进入“成果传播与发酵期”,在社交媒体上持续推广其作品,角逐“互动传播认证”的系列大奖。

此次Lumisight Awards追光大赏海南创享营,不仅为全国青年创意人才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宝贵平台,更通过“视而不见”这一命题,引导他们将目光投向被忽略的社会角落,用专业所学和艺术感知力创造出兼具美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优秀作品,生动诠释了新一代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追光之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