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计算广告双学位班毕业成果展暨第三届计算广告专业建设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5-06-25浏览次数:81

2025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首届计算广告双学位专业学生迎来毕业季。6月14日,首届计算广告双学位专业毕业成果展暨第三届计算广告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举行。

嘉宾合照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创新突破专业,计算广告双学位专业实现了文科和工科的深入融合,从创建伊始就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此次毕业成果展和研讨会亦是如此。

与会嘉宾首先参观了“计算广告专业毕业成果展”。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国传媒大学在计算广告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及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体现了该专业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突出成效。展览共分为四个主要板块:梳理中国传媒大学及广告学院新文科建设探索的历程,总结计算广告专业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呈现第一届计算广告专业同学的毕设作品。

计算广告建设成果展主要内容

(点开横屏查看大图)

在毕设展览板块,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开设了线上展示平台,平台为每位同学生成自己的AI数字人,在线讲解自己的毕设作品。

线上展示平台

参观计算广告专业毕业成果展

在第三届计算广告专业建设研讨会上,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计算广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学科发展与产学研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第三届计算广告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现场

研讨会前半部分由广告学院院长赵新利教授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懿教授总结了计算广告专业建设理念,并对未来相关工作提出期待。他指出,首先,计算广告专业建设的全程都贯穿了交叉融合的理念,以广告学院为主体,汇聚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的力量,全校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切实将文工交叉落到实处,从而才能真正回应新时代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其次,专业建设延续广告学院重视实践的理念,既吸纳行业的数据、系统资源,同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搭建新文科实验平台,为专业实践提供有力场景及工具。第三,计算广告专业为全国广告学专业转型升级贡献了中传方案,全国已有数十所高校在借鉴中传计算广告专业建设的资源和智慧。杨懿副校长亦肯定第一届计算广告专业同学的毕业设计成果及就业情况,并结合当前AI技术的新趋势、新挑战,对计算广告专业在AI时代的发展提出期望。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赵新利教授介绍了计算广告专业的发展背景与办学特色,对计算广告专业建设过程中给予支持的学界、业界专家表示感谢,并指出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对广告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副主任吴殿义作计算广告专业建设成果汇报,从专业人才定位、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成果等方面系统化地介绍了计算广告专业建设中的创新与突破。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副教授姜泽勋分享自己的教学感悟,表示计算广告的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强和创意性强两个特点。之后首届计算广告专业学生代表发言,并向广告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教师代表,以及业界导师代表赠送礼物。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懿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赵新利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副主任吴殿义

学生代表向广告学院和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的老师、业界机构老师赠送礼物

研讨会第二部分由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系主任王薇主持,在研讨环节,来自学界与业界的专家围绕“计算广告专业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业界需求问题以及人才培养问题”展开深度对话。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系主任王薇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姜智彬表示,计算广告专业的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为全国广告学专业转型升级探索了可推广借鉴的路径。姜智彬教授对计算广告专业毕业生的毕设选题、方法、内容等表示肯定,指出第一届计算广告同学的毕业设计是对何为计算广告、何为交叉融合、何为新文科的生动回答。他提出,中国传媒大学计算广告专业建设能够成功,一个核心原因在于专业拥有跨学科师资,能够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实践及毕业论文指导等各方面工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姜智彬

华南理工大学段淳林教授表示,在智能时代广告产业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中国传媒大学计算广告专业开创了复合型创新型广告人才培养的先河。她提出计算广告专业建设成功的三个原因:其一是大势所趋,方向明确,符合社会需求及技术发展方向,其二是学校支持、鼓励并积极擘画,广告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全力以赴,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在第一届专业培养中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跨院、跨学科的融合,其三是产业资源的导入,充分发挥了广告学院产学联动的优势基因。中传计算广告专业不仅创造性地建立起完善的教学系统,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了新突破,未来可在广告认知等交叉领域更加深入开展教学、科研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段淳林

暨南大学杨先顺教授指出,中传广告学院近年的快速转型发展让人刮目相看,为全国广告学专业发展打开新局面,计算广告专业建设成果展览令人印象深刻,丰富、全面、生动地体现了新文科建设的方向、场景和价值。他同时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素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提升,首先要加强对文史哲基础的重视,其次要重视开设智能伦理课程、美学课程等。

暨南大学教授杨先顺

中国人民大学广告与传媒经济系主任王树良教授提出中传计算广告专业的成功归功于整合化思维,这一整合化思维既是产学研的整合,也是跨院的整合,同时还有赖于以培养体系、以具体课程为单位的内容、师资整合。王树良教授指出,计算广告专业一方面为广告学发展做出了新探索、回答了新命题,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薪资待遇,有力回应了对文科价值的质疑。同时,也是新文科建设的一个标杆,对于整个新闻传播学科、以至更广泛的文科专业建设,都做出了有益探索。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所做的全国共同体的建设,亦将对于各个广告院校的体系化建设、升级提供可能性。

中国人民大学广告与传媒经济系主任王树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学系主任王水副教授指出,在当下新闻传播学、广告学等专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社会舆论影响的当下,计算广告专业的成功探索及第一届毕业生的毕设、就业等,做出了有力回应。同时,他也分享了在专业课程中引入中传计算广告虚拟仿真系统的过程,指出该系统为学生学习计算广告提供了有力帮助,提出全国广告院校应积极协同、共谋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告学系主任王水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媒体系主任刘庆振副教授表示中传计算广告专业模式既是对传媒院校的有益参考,对于非新传主导的院校来说亦有借鉴意义,并提出广告学基础学科知识在应对技术变革和职业发展中具有长期价值。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媒体系主任刘庆振

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姜泽勋副教授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介绍了认知智能体与社会模拟工具在广告研究中的应用。该工具结合了计算机、心理学和脑科学,能模拟不同人群的认知过程、购买习惯和意愿,提升广告效果研究的效率,并希望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教学和产业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副教授姜泽勋

胜加集团联席总裁滕丽华指出广告行业正面临技术变革的挑战,传统创意公司需要融入技术思维和逻辑能力,尤其是工科背景人才在策略策划中的优势。滕丽华提出了在当下计算时代品牌仍然具有强大价值,对于品牌、需求等问题的思考是广告运作的核心问题。

胜加集团联席总裁滕丽华

阿里旗下瓴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马里提出,企业招聘注重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业务相结合的能力,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AI工具应用需平衡,既要提高AI工具运用的效率,又要锻炼非AI的工作能力,建议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战型人才。

瓴羊智能科技市场部负责人马里

欢网科技人力资源经理张瑞表示企业首先考察专业知识,其次看重学生的沟通能力、协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的可塑性和创意潜力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欢网科技人力资源经理张瑞

欢网科技市场总监霍宇佳提到在过往与广告学院的合作当中,学生们能够提出各种创新方案以及完整的商业模式变现链路。这些作品为企业带来了启发,展示了复合型人才的价值,期待与高校进一步合作,共同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欢网科技市场总监霍宇佳

三里屯信息流创始人王鹏铭认为信息流广告行业正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他提出未来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需具备算法思维、数据驱动的商业嗅觉以及指挥AI的能力。

三里屯信息流创始人王鹏铭

加和科技首席运营官彭喜喜认为广告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工具性技能的培养,还要保持学术独立性。他强调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前沿视野,指出行业需要的是能理解广告本质的复合型人才,而非简单执行者。

加和科技首席运营官彭喜喜

最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资深教授黄升民进行总结,认为广告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构建系统性知识体系并与业界保持互动,强调技术工具的应用应服务于创意表达和人机协同,而非简单替代人的创造性。他提出广告专业需形成开放的教学团队,整合多学科知识以应对大模型时代的挑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工具的批判性运用能力,而非仅成为操作者。

中国广告博物馆馆长黄升民

部分毕设作品简介

作者:余程明

指导教师:王薇,赵薇

毕设介绍:聚焦多场景下的户外广告效果量化与投放优化,提出差异化解决方案。首先,基于广告主业务特性与行业痛点,将投放目标拆解为“近场引流”“区域覆盖”“用户增长”三类场景,并设计了适配不同场景的差异化投放流程。其次,结合营销漏斗模型与用户增长理论,构建了分层化、多维度效果量化指标体系。第三,研究构建了一套基于业务平台框架的数字户外投放系统,并基于现实系统进行优化和实现。

作者:姚思涵

指导教师:吴殿义,姜泽勋

毕设介绍:提出基于多智能体系统(MAS)的社交网络传播仿真框架,针对开放世界换装游戏《无限暖暖》在小红书平台的宣发场景,构建异质性用户交互模型。通过潜在类别分析与社会网络理论,总结20类差异化智能体原型(如技术维权派审美表达型),并基于Casevo开源多智能体框架实现认知决策与传播仿真。本研究为游戏社交网络研究提供可计算的动态仿真范式,通过规则引擎与语义生成的协同设计突破传统模型在自然语言交互模拟中的局限,为复杂传播机制解析提供方法创新。

作者:李张榕

指导教师:龙思薇,靳聪

毕设介绍:本研究以咖啡头部品牌星巴克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其圣诞季期间在 Facebook 上投放的信息流广告,分析其在广告预算分配、内容形式、目标人群等投放逻辑,并通过公开数据网站、网络爬虫、手动统计、问卷调查等方法整合前后台数据,进一步研究其广告投放策略。之后以日花费预算数据为突破口,运用迁移学习相关技术构建模型,探究将星巴克投放策略迁移至其它咖啡品牌的可行性。研究旨在为与星巴克定位相似的咖啡品牌提供全面、具体的海外信息流广告投放策略参考以及聚焦于日预算分配的广告投放学习模型。

作者:张世雨

指导教师:王薇,王小宁

毕设介绍: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弱监督学习的多模态图像关键信息识别框架,通过融合图像、文本与行业属性等多源数据,结合注意力机制与渐进式训练策略,显著降低对精确标注的依赖,实现高效、鲁棒的电商图像理解。研究使用4000余条标注数据及对应文本数据,涵盖多种电商营销场景。 消融实验显示,行业特征与跨模态注意力机制显著提升了“赠品”“营销牛皮癣”等类别的识别效果。研究为电商图像关键信息识别提供了低成本、高效能的解决方案,推动了弱监督学习在多模态场景中的理论与应用创新,对降低平台标注成本、支持精细化运营具有实践意义。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